法制周报·新湖南 见习记者 周玉意 通讯员 邓星照 熊立敏
走进位于星沙物流园内的邵东城乡末端感知指挥中心,宛如进入电影院,4个巨大的电子屏上,交通、医院、消防等数据一目了然……这里汇聚平安城市、智慧消防、智能交通等11大城乡末端感知系统的实时数据和视频,实现视频监控、数据分析、指挥调度、研判决策等功能于一体,发挥着“城市大脑”的枢纽作用。
今年,邵东以“全域感知”为统领,全力推进平安城市、智慧消防、智能交通等11大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,构建起从“基层细胞”到“城市大脑”的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,不断提升社会“智治”水平。
推进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以来,邵东实现了“三个下降、三个零发案”。即刑事案件接警量、治安案件接警量、两抢案件量较去年分别下降52.3%、14.2%、38.9%,聚众斗殴、强迫交易、绑架案继续实现零发案。
突出“一体化理念”
“多元化融资”实现共建共享
城乡末端感知系统是邵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重点项目。邵东市委、市政府勇于先行先试,大胆实践探索,将建设城乡末端感知系统纳入“创新富裕宜居邵东”建设总体规划,制定出台城乡末端感知系统试点建设工作方案,以原有综治中心为基础,统筹推进平安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慧水务、雪亮工程、物流寄递管理、两车防盗工程等11大系统建设。
为确保方案有效实施。该市强化组织保障,成立了书记、市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,由政法委牵头,负责组织协调、指挥调度,将11个系统建设任务分解到公安局、水利局等18个职能部门,实行“一周一调度”“一月一督导”。
同时按照“谁主管、谁负责建设”的原则,将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任务进行量化,在各职能部门、26个乡镇(街道、场)、578个村(社区)全面铺开,市、乡、村同频共振,各司其职、各尽其责。
“自从村里装了监控,小偷都不敢上门了!”该市灵官殿镇兴旺村主任敬建华介绍,这多亏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按装摄像头还不要老百姓掏钱,大家都愿意。全村共有130多户装了摄像头,实现了全村关键区域治安防控无盲点。
今年,邵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“雪亮工程”建设,与电信、移动、联通公司合作,在既不需要财政投入,又没有增加群众负担的基础上,发动城乡居民安装视频监控。目前全市已有23860户家庭的视频监控并入“雪亮工程”。
“雪亮工程”建设只是该市“多元化融资”建设城乡末端感知系统的一个缩影。为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瓶颈问题,该市强化政府主导,引进社会资金3.5个亿参与到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中来,为加快推进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。
突出“信息化整合”
数据交融提升“智治”效能
“现在明显感觉施工时间较以前更合规了,建筑废料不再随意抛洒了。”在邵东,居住在晨曦悦府工地周边的居民都感受到,晚上施工噪音再也不扰民了,灰土少了、路面也干净整洁多了。
这一可喜地变化源于该市平安工地末端感知平台的应用。该平台通过五合一视频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现场,实现对工地的安全、质量、环保的有效监管。今年以来,该市环保局通过平台发出环境监测整改通知书8份,处罚2家施工单位。
该市充分发挥城乡末端感知系统总平台实时监控、多元治理、精准监测等功能,整合平安城市、智能交通、智慧消防、平安工地等11大系统信息数据,提升对人、车、房、物、网等治安要素的感知管控能力,实现潜在风险实时动态识别、分级告警和闭环处置,不断提升社会“智治”新效能。
该市将平安城市感知系统与智能交通感知系统、雪亮工程感知系统的数据交融组合,打造智治“天网”,协助公安指挥中心分析研判、调配警力,有效精准地抓捕犯罪嫌疑人,实现实时定位、防盗报警、助力破案的效果。今年仅智能交通感知系统就协助群众找回被盗车辆164台,抓获犯罪嫌疑人48人;通过“物流寄递管理”平台预警破获3起涉毒案件。
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实现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,支撑城市健康高效运行和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。“智慧水务”实现全市9座中型水库实时监测雨情雨量、水位高度、风速风向、库容坝高、人工巡检,提前做好抗洪抢险准备。全市9家养老院已纳入“平安养老”,今年通过该平台消除养老院消防安全隐患12处,处置老人突发事件2起,守护了老人平安。
责编:廖悠悠
来源:法制周报